會員登錄
帳   號
密   碼
驗證碼
註冊
行事曆
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
領導獻詞
首頁期刊文獻
2007中印尼文經協會年刊
印尼華文教師圖像
作者:宋如瑜

印尼華文教師圖像

宋如瑜/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

印尼老師參訪台灣中油公司

前言

印尼是華人人口最多的海外地區,約有華人八百萬,佔印尼人口的3%。由於華人移民早、人數多,印尼華教起步得也早。1 9 0 1年印尼華僑創辦了第一所新式華校――巴城中華會館中華學校,揭開了近代華文教育的序幕。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,蘇加諾政府實行國民教育政策,嚴格管制華文教育的發展,進而取締部分華校。1966年5月,6 2 9間華文學校全被封閉,學生27萬兩千餘人失學。印尼華人接受華文教育的歷史也暫告終結。此一措施,雖使正式的華文學習管道在一夕間消失,但是地下的華文教育卻以零星、非法的補習、家教形式持續進行,直到1999年1 0月2 1日,民選的瓦希德政府執政,再次開放民間華文學校,使沈寂多年的華教得以復甦。禁華文的三十多年裡,無論政府如何強力打壓,華教都不曾斷絕,這是因為有一群老師默默地付出,他們以自己僅有的中文知識,在躲避鄰居舉發、警察追捕的困境下, 堅守崗位,從青年到白髮。以下的故事,是中原應華系同學對來台參加研習的印尼華文老師所做的深度訪談。

解開中文的封印——巨港․黃少華老師

黃少華老師今年五十五歲,住在蘇門答臘的巨港,在家裡說閩南方言和普通話。黃老師早先就讀於華人辦的華文學校,中文課是華語學校的主要科目,而印尼語則是次要科目。到了1965年,局勢巨變,中文學習因而中斷。

黃少華老師本身信奉彌勒佛,她認為人必須要有宗教信仰,信仰可以讓人的心靈有寄託,遇到瓶頸時,宗教還可以給人無比的勇氣與信心。每當她遭受打擊內心沉悶時,宗教都能帶領她走出困境。

1965年起印尼禁說華文,全國的華語學校被迫關閉,華人子弟只得轉讀印尼學校。由於政府禁說中文,所以在學校裡只能說印尼語。但是黃少華老師始終沒有放棄中文,改在家中努力自學,並從事華語教學的工作。

(一)破繭重生的中文

當時的環境不容許收藏中文書,政府也會時時派人到華人家中搜書。其目是要將華人同化成印尼人,黃少華老師稱當時的執政者為「第二個秦始皇」。多年來,黃老師不僅堅持華人身份,也一直告誡自己,不可中斷了華人文化,更要藉著中文將文化傳承下去。

九三○事件之後,黃老師只能託富裕人家從新加坡帶回需要的中文資料,那時夾帶中文書籍就像走私販毒一樣,必須偷偷地塞在行李箱裡。老師拿到書時,也會小心翼翼地影印備份,當時的華語教師過著心驚膽顫的生活,連生存也受到威脅。

黃老師在艱困的環境中走入華語教學界,對未來也充滿徬徨,但是她很幸運地遇到了貴人,一位從台灣來的水利工程師,工程師表示自己的小孩急需一位華語老師,而正好得知黃少華老師在補習班教中文,於是拜託老師教他的小孩。

黃少華老師擔心地問:「我可以嗎?我能勝任嗎?」他以肯定的語氣說:「妳可以的。」他的肯定,讓黃老師產生莫大的信心,自此,黃老師確定了她的人生方向,正式成了華語教師,至今已有三十四個年頭了。

(二)教書理念:因材施教

老師認為教書的方法不可以一成不變,必須因應時代而改變,現代的中文教學要生動、活潑,因為中文對印尼華裔子弟來說是艱深的課程,尤其是現在的小孩多在優渥的環境中成長,如果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遇到挫折,就會萌生放棄的念頭。

老師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,收集了不同的資料、嘗試多種教學法,並依照學生的需求、程度,針對各個學生的特色因材施教。

黃少華老師說,如果在教學時遇到自己不擅長的語音,她會讓學生聽CD學習發音。她說:「印尼的華語老師,在教發音的時候,很多音都教錯了,我們不能一錯再錯,以訛傳訛,誤人子弟。這次我們來台灣的目的,就是要學正確的發音。特別是我發現現在的年輕人,他們學華語的理由是:華語學得好,工作容易找。圖的不是『智慧』,而是『實惠』。所以,我認為做一個老師,最重要的是充實自己,然後把中華文化傳給我們印尼的華僑子弟,這是我們一定要做到的。」只要印尼舉辦華語教師研習,黃老師一定參加,努力把握住每一次學習正確發音的機會,目的就是希望能說標準的中文。黃老師也透過函授的方式進修,精益求精,增加自己的文化素養,以期成為一個更好的中文老師。(劉怡君採訪)

 

勇往直前的華教超人- 泗水‧侯曉娟老師

「我已經五十歲了!」從侯曉娟老師的臉上,很難看出她的實際年齡,但是卻看得出她飽經風霜的痕跡,她投身華語文教育之初,便知道這是一條不歸路。她說:「中華文化的傳承,是我們第二代子弟的責任。」

(一)宗教的呼召-奮不顧身

侯曉娟老師自小在印尼泗水長大,就學時曾在台灣、廈門兩地讀書,畢業於廈門華僑大學中文系。侯老師有著華人的血統,以及豐富的中國文學涵養,而今儼然成為印尼華文教育的支柱。一開始,侯老師並不是教師,華人在印尼大多經商,她也不例外,直到有一天,因為基督信仰的關係,她在印尼排華最激烈的時期,奮不顧身地投入華文教學, 並盡全力擔負起華教的重任。

(二)三十年教學-薪火相傳

侯老師回憶起過去三十年的教學,只能說:戰戰兢兢、誠惶誠恐。在印尼排華時期,華文、華報、華書等都遭到嚴禁,此時,華人與中華文化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災難。當時的華人備受欺凌,甚而危及生命財產,因而有「黑暗五日」之說。

乍看之下,華文似乎也會因此式微,但其實在民間,藉著宗教的力量,華人找到了一絲希望,「中文補經班」因而誕生。從侯老師激動的神情中,我們看得出當時的心酸:「我們利用宗教名義開補習班,繼續教中文」印尼政府的封閉政策, 禁止不了華人傳承文化的決心。

(三)文化的傳承-任重道遠

中華文化、語言的傳承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。侯老師不諱言地說:「我教華文只有一個目的,那就是發揚中華文化,為華人子弟盡力。」

教授華文是任重而道遠的工作,侯老師捨棄一切投入其中,奉獻了寶貴的時間、金錢及精神。但侯老師堅定地表示:「一切都會有回報的。」

侯老師說到目前討論激烈的中文正、簡字議題,提出了寶貴的見解。她說:「簡體字的確是很方便,書寫的時候我也會用簡體字,因為比較省時,但若是說起中國文字的奧妙,就得從正體字的演變來看,才能真正了解其根源,不是說簡體字不好,而是在學習上應該從正體開始。正體字會了,簡體字自然也就不難了。」

(四)創新教學-希望無窮

多年從事第一線教學的侯老師,近年已退居「幕後」,目前是印尼泗水地區華文教育的推手,她統籌十九間學校、補習班,包括幼童班、小學、中學的華文教學,已從教學者晉升為管理者。

在舊式的教育體系下,侯老師不斷地尋找創新的教學法,不斷地更新自己,更利用自己的經驗去培育華文教師。

如:使用聖經故事導入、角色扮演,此外,也把跳格子遊戲應用於顏色、形狀的教學上,唯有生動活潑的教法才能抓住孩子。這些類似「蒙特梭立教學」的方法,雖然預備工作和發展過程非常辛苦,但是能擺脫舊習,協助孩子從操作中學習,而這就是印尼華文教學發展的契機。(蔡郁晴採訪)

教華語,永不放棄- 楠榜․林寶蓮老師

個性開朗,笑容可掬,談吐間散發親和力的林寶蓮老師,是一位健談、熱心的華語教師,如果你缺人上華語課,找她準沒錯!

(一)華人的使命

來自印尼蘇門達臘的林寶蓮老師,對華語教育的推展,有著強烈的使命感。

她說: 「如果每個人都能說上一點華語,那就是我最高興的事情了!」雖然在環境的逼迫下,為了求生存,不得不入印尼籍,也不得不中斷教職,但在林老師的心裡,一直沒放棄華語教育,只是暫時沉睡,而現在就是甦醒的時候。

她以身為華人為傲,也以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,因為她認為這是華人的使命。

(二)再難也要教華語

從小在華文學校接受教育的林老師,1 9 6 2年畢業後就投入教職,為的也是讓更多的人懂得華語,進而了解華人社會、文化。1966年印尼禁華語的時候,林老師被迫辭去最熱愛的教職,改做家庭主婦,可是,個性固執的她仍然不放棄一絲希望,還是斷斷續續教華語。回憶起那段時光, 她說: 「因為政府禁止,那時候我們只能偷偷摸摸教華語,有時候去學生家裡教,有時候在自己家裡教,但都不能張揚,不能被發現。」

那個時候, 像林老師這樣每天偷偷摸摸、戰戰兢兢的華語老師比比皆是。她們有個共同的想法── 無論環境多險惡、情況多不允許,華語教育是不容放棄的,再難也要教華語。

(三)起步晚所以要更努力

印尼的華語教育,經過了三十四年的封閉,所以需要花更多的心力,才能和世界接軌。每個禮拜,林老師都固定參加楠榜的師資研習,與其他華語老師互相切磋、學習,並不定期地參加海內外的師資培訓、研習,藉以增長見聞、吸取新知。林老師不好意思地表示:「我覺得我們的華語水平太低了,起步又太晚,所以一定要很努力,才能教好下一代。」

(四)熱心代課不怕累

有的時候,教學也會碰到挫折、不愉快,但個性開朗的林老師總能樂觀地去面對,用歡笑代替淚水,以愉快趕走悲傷。熱心的她還常常幫同事代課,因為教華語,她永遠也不嫌累,她說:「看到孩子用華語打招呼,我就高興,所有的努力,也都值得了。」華語是溝通的橋樑,也是最好的安慰劑,學生的成果就是林老師最大的報酬。

(五)大家說華語

一星期兩堂華語課還不夠,她鼓勵學生參加課後的補習,免費再替他們上兩堂課,雖然學生總是抱怨華語很難,不要學、不想學,林老師還是耐心地教導他們,告訴他們華語不難,並且利用說故事、看電影、唱歌等方法,引起學生的興趣。林老師表示:「我自已也在不斷地學習,每天練習寫一些字,才不會忘記,也不覺得難了。」在華語教學上, 她展現出了無比的熱情, 對她來說,教華語就是生命的全部。她有一個夢想是要讓全印尼的人都能懂華語,她笑了笑說:「不只是華人子弟,如果連印尼人也學華語、說華語, 那就太好了!」(陳宛儂採訪)

拾回自己的聲音— 巨港․陳素玉老師

陳素玉老師,生於蘇門達臘南方的巨港,幼時在印尼華語學校學習華語,十六歲那年,「九三○事件」爆發,印尼政府有計畫地迫害當地華人,除了經濟方面的壓制外,更關閉了華文學校、禁說華語,要求華人全面揚棄中華文化,有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,華語、華文在印尼各島消聲匿跡,也使得當時許多像陳素玉老師這樣的華裔學生求學無門。

(一)永遠的政治謎團:九三○事件

1965年爆發的九三○事件,恐怕是印尼史上最為慘烈的排華事件,目前蒐集到的資料都顯示,這次事件的起因至今仍然是個謎,眾說紛紜中有一種說法為較多人採信:「1 9 6 5年,毛澤東自中國策畫印尼共產黨政變,欲取代當時的蘇卡諾(Sukarno)總統,將印尼變為第二個柬埔寨。政變失敗後,藉著清除共產黨份子的名義,印尼政府到處捕殺華人,據資料估計,有五十萬印尼華人在此事件中喪生。」之外,印尼人容易被政治人物煽動排華情緒的原因還有以下兩點:1.在印尼的華人約有八百萬人,僅占印尼人口總數3%,但是這少數的人卻掌握了全國50%財經資源。因為財富、所得分配不均,再加上局勢動盪、財政困窘,使得印尼當地住民對華人的態度,由妒意演變成強烈的敵意。2.雖然法律明文保障印尼人的工時和工資, 但仍有不少華人壓榨印尼勞工,工資少且工時長,造成勞資關係劍拔弩張,長期下來,使印尼勞工對華人老闆或華人管理階級累積了諸多不滿,只需政客輕輕撩撥,星星之火便足以燎原。

(二)為什麼要禁華文

戰國時代,秦始皇焚毀韓、趙、魏、齊、楚、燕這六國的書典,為的是讓六國人忘記自己語言文字、自己的根,印尼政府禁止華人說自己的語言,沒收、焚燒華文書籍,也是一種手段,為的是要同化華人使其成為印尼人。

雖然陳素玉老師被迫中止學習華語,但是私下卻依然使用華語與家人交談。

之後她從事了二十八年的服務業,在這段期間,她任職技術管理一職,有機會與來自台灣的技術人員接觸,並在工作上協助翻譯, 陳老師趁機請教正確發音,矯正自己因為長久疏於練習而偏離正確聲調的華語。

1997年印尼華語解禁,距離上次正大光明教、學華語已經有三十二年之久。年長的華語老師,在經歷了偷渡、暗藏華文書籍,躲避緝查、非法教學的膽戰心驚歲月後,印尼華人終於得到了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。

(三)語言教育之外,培養道德倫理觀念

隨著華語開放,中華文化失而復得,陳素玉老師抱持著培育下一代華人的理念,正式展開華語教學的新工作。「很感謝台灣提供這個機會進修, 讓我們可以充實自己,走上正確的華語教學之路。」接受採訪的這三天,陳素玉老師不斷地重複這些話。

「禁華語之前,印尼的主要語言是華語,但是現在印尼的主要語言是印尼語,華語是第二外語,雖然正規學校都有華語課程,可是只是形式上的教學,華語教師的待遇非常差,很難有出頭的日子。」由於薪水低,無法吸引很多人加入教學的行列,其結果就是只要稍具華語基礎,願意擔任華語教師,就能受聘, 在這種情況下, 就難保教學品質了。

除了語言教學之外,陳老師認為印尼華僑極需要強化自身的道德觀念。「印尼沒有公民課。以前華語學校有,但是現在沒有了。」缺乏倫理道德觀念使得學生缺乏是非、羞恥、憐憫與惻隱之心,「所以我上課的時候會教『禮義廉恥』這些字,用說故事的方式,告訴他們做人的道理。」

從陳老師的教學經驗談中,我深深感受到,儘管1965年起,印尼華人失去了自己的聲音;儘管中華文化歷經浩劫,被湮沒了三十餘年,現在藉由一群基層華語教師的努力深耕,正逐步重新建構起華人的傳統,從中,也見證了中華民族不會被摧毀、斷絕的韌性。(黃佩玲採訪)

結語

從2005年到2007年,中原大學受命承辦了四期印尼地區華文教師回國研習班,參與研習的教師近三百二十名。由於臺灣的教育機構對印尼華文教育所知有限,因此研習過程中,針對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、現況,與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。若非親耳聽見,實難相信為了延續華文教育,印尼華文教師竟要付出如此高的代價。訪談的過程讓我們對海外華文推廣,在理性認知外,兼有了感性認識,故而願意將聽到的動人故事分享給有心人,也藉此對所有的印尼華文教師,獻上最深的敬意。

印尼老師上課情形

 

FB粉絲頁
討論區
房屋租賃
考試秘笈
二手專區
商品代銷代購
訂閱電子報

網站名稱:Ezfree華人自在交流聯合網 
網址:http://www.ezsino.org/

Copyright © 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.,Ltd All Rights Reserved.

新北市深坑區北深路3段236巷6號1樓 E-mail:freeinterchange@gmail.com;ezchange@hotmail.com

Tel:886-2-2664-8311, Fax:886-2-26648299 


Skype Me??